解读中国商业新模式 2012.10.12
|
|
——独家专访中国寻商祖第一人、中国商道作者李伯淳 □本报首席记者 梅刚
2012年之前,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从商朝至晚清,古代曾涌现出不少大商人来。但学界公认为"中国商圣”的只有三位:范蠡、白圭和胡雪岩。 范、胡两人的事迹,人们都不陌生。而作为另一个商圣的白圭,许多人对之还知之甚少。 9月23日,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委会、国际东西管理研究联合中心等机构,在北京举办了"祭商祖白圭 传中华商道”活动。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李伯淳查证史料,得出惊天新结论——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等记载,白圭是中国经商之鼻祖。
商业鼻祖 故事主角白圭何许人也? 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周(今洛阳)人白圭,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土特产品贩运,是行商和批发商的代表。 白圭为何是商祖,而不是范蠡和胡雪岩?从史料看,首先是《史记》,然后《后汉书》都将白圭称为商祖。宋朝时,真宗皇帝把白圭封为"商圣”。可见,他在经商方面开创了商业经商体系的始祖,民间甚至还有把他称为"财神”。 《洛阳商业志》中记载,1892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途经新加坡时,曾向张弼士询及致富之术,张说:"吾于英属,则法白圭,乐观事变。” 白圭作为一个商业理论家,经商理念为后人所借鉴:他提倡的"治生之术”的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依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而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济策略。 在古代,贵族们不仅歧视商人,还用自己的"官营商队”来购买自己需要的高档消费品。白圭洞悉这点后,走了一条不同的经商道路。他专门经营利益很小但市场巨大的百姓日常必需品,当时主要是粮食。
弃官从商 魏国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就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两个国家的君主想留下白圭治理国家,可是被婉言拒绝了。 有人不解,白圭说:"这两个国家没有信用、不注重声誉、没有仁爱、财力耗尽、不能用人,一定会灭亡的。” 之后,白圭去了西方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对,于是没有在秦国做官。白圭经过一番游历后,对各国的政治局势看得很透彻,也对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厌恶,于是他放弃从政,转而走上经商之路。 白圭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成交量大,一样可以获取大利,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对经商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做法是在收获季节,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 如果农民买的是种子,他就把上等的粮食以低价卖给农民。白圭还把价低时买进的粮食,等灾荒时以低于市场价格卖出,帮助百姓度过难关。白圭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取得经营主动权,获得丰厚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 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的经商方式让白圭信誉越来越好,白圭家族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广收门徒 洛阳自古商业就很发达,洛阳人善为商贾,由于商业迅速发展,因此也鱼龙混杂。当时人们将商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诚贾”、"廉商”、"良商”,另一类称为"奸贾”、"贪贾”、"佞商”,而白圭正是战国时期良商的典型代表。 白圭根据古代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进行交易,丰年粮价低廉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 李伯淳分析说:"白圭的这套商情预测理论,其实就是一种农业经济循环论,这表现出白圭极高的知识水平和高远的眼光。” 在李伯淳看来,白圭还有一套让现代人汗颜羞愧的经商思想:"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意思是说:如果为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就买差一些的谷物,如果是为了做种子来年丰收,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他不但为对方着想,还计划得合情合理,既要节俭,又要丰产。白圭创造性地继承、应用了前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商业理论和经营策略。 白圭还是商业中最早广收授门徒的人,他通过严格挑选,收了一些学生。白圭招生的标准是很高的,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即经商之人必备智、勇、仁、强四大基本的素质,也就是今天说要具备以下条件:要通权变,能够权衡利弊,把握时机,出奇制胜;要勇敢果断,当机立断;要有仁爱之心,能够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还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够固守等待,不轻举妄动。他还说如果欲给他学经商之道不具备这四大经商素质他就会"终不告知”。 李伯淳说,白圭将当时社会最高道德规范来作为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可见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是一个具有很高文化程度和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这和他以仁为本的经营理念是相合的。
学商祖模式 从2000年起,李伯淳查证史料,得出惊天新结论——白圭是中国经商之鼻祖。《中国商道》一书2005年正式出版。李伯淳也被称为"中国寻商祖第一人”。 李伯淳一直处于艰难的探索中,中国商业模式该走向何方? 李伯淳表示,中华智慧管理体系利用易经思维的"变”,道家法则"无为”为基础的指导思想,用辩证思维处理事物内部、外部、整体、局部、复杂等各种问题,从而达到"义利”和谐统一均衡发展的结果。 李伯淳认为,把企业做大做强,要继承和学习中华几千年经商大智慧,遵循中华商道,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中国商人的身上要"智慧更要有良知”。 而"拜商祖”能解决当前道德滑坡问题吗?李伯淳说:"拜商祖与时代并不脱节。” 在李伯淳看来,中国商业界、企业界道德滑坡,单靠政府一方面解决是不够的。许多道德问题不能靠法律来解决,需要提高商人社会责任心、责任感,道德约束力来解决。 在李伯淳的观点中,"拜商祖”有两个作用,一是懂得商祖的经商智慧并学习用于经商中,二是学习商祖的良好品德,重新认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宗旨。 学习商祖哪些商业模式?李伯淳认为,当今商业模式对企业界许多培训都是局部的、局限的、单一的。在《史记》里面记载白圭对他经商总结为"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筹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可见他经商中的系统思维来指导。因此首先要系统性的思维来思考经商,另外要重视前瞻性的思想来指导经商。 在李伯淳眼中,白圭的经商思想就是一个大道、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把珍珠串成项链的方法。如果缺了这个道的思想指导性纲领,始终都是看到局部,无法了解整体,因此最需要学习系统性的思维。 此前,经济学家郎咸平就说到,中国的企业家、企业缺乏系统思维、系统思考。 李伯淳在《中华商道》一书中写道,继承和发展了白圭的系统经商思想,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方经营管理中所缺失的。《中华商道》里介绍了许多预知方法,来使更多人获得未来的信息,在商战当中获得制胜的法宝。 商界学者刘志谋研究《中华商道》一书后认为,该书认识了中华经营管理智慧,了解中华商道精髓融合现代管理思潮框架之体系,促使经营管理过程中能摆脱自我封闭意识和超越西方管理模式,灵活自如地应对一切市场经济浪潮而稳步前进。 李伯淳还呼吁,商业院校应设立"中华商道”课程,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商魂”的杰出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