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志愿者地震群测群防会在陇南市召开
新华网甘肃频道( 05-03 14:38:30)来源:陇南日报
5月1日,志愿者防灾减灾研究培训基地与陇南市微电地震研究所挂牌成立仪式暨全国志
愿者地震群测群防会在武都区举行。中国地震预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子项目负
责人汪成民,国家“6·23”工程群测群防项目负责人代表朱培民,国际天灾研究会会长李伯
淳等国内专家学者,省内外志愿者暨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挂牌仪式和会议。
成立志愿者防灾减灾研究培训基地,是经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国际天灾研究会和
陇南市微电地震研究所共同研究决定的,目的是促进对特大地震等重大灾害的预测研究,认
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23”防灾减灾重要指示精神,有效应对未来重大灾害,使全社会
更加关注灾害的预测预防,更好地开展局域地震的监测预报,鼓励和支持防灾减灾研究志
愿者开展大区域研究攻关,尽早取得实效性预报,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志愿者精神,
给志愿者提供良好的群测群防灾害测报环境和平台,展示中国群测群防最新的预测预报方
法、技术及成果,促进防灾减灾社会公益事业能够良好发展。
陇南市微电地震研究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地震的电场信号进行了长达三十年
的反复观测、跟踪、预测研究,终于发现破解了震前确定性地震电场信号信息,并成功研
制出SE-3等系列地震电场前兆监测仪器,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2000年,SE地
震电场前兆仪通过了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省级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独特的
信号识别与抗干扰技术及K值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会上,汪成民作了题为《群测群防是我国地震工作的国策》的报告,朱培民介绍了
6·23工程项目情况。会上还向刘子明等19名志愿者颁发了SE-11型新型地电仪。
(记者 胡彦军) 实习编辑:王景
《日本大震预测总结与促进中国地震预测工作研讨会》
2011年3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

参会专家合影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与核泄漏事件,由甘肃地天泰房
地产有限公司独家赞助,国际天灾研究会、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
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于2011年3月17日、1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日本大震预测总结与促
进中国地震预测工作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成民、中
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道一、陇南市地震局赵卫国、民间地震预测学者杨智敏等全
国各地来自各官方及民间的地震预测爱好者等近50人参加,本次会议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
、21世纪经济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汪成民在会上发言通过日本巨震谈我国的地震工作,对我
国的地震预测预防工作抱有极大的信心和期望,负责全国各土地电开设点工作的杨智敏对日
本大地震前的异常回顾进行总结汇报,赵卫国介绍了陇南SE地震电场方法最新进展,在此次
会议上深圳市鸿鹄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捐赠出45台平安检测仪,用于各地地震监测预报。
18日下午会议最后专家与民间地震预测爱好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答疑,专家的出现对民间群
防群策爱好者们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两天的会议也在四月传媒的专访中圆满结束。从汶
川地震到日本大震,让大家深刻意识到防震减灾比灾后救援更为重要,而投身于地震预测预
防工作的专家学者们也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大家各集所长,专群结合,没有等级划分与名
利头衔,只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行。
--------------------------------------
国际天灾研究会文件
"首届民间群测群防地震培训班"公告
各位热心支持和参与地震预测事业的大爱心人士,您们好!
一次大地震死亡几万人、几十万人。这些数字的背后又有多少百万、千万人因失去亲人而悲
痛欲绝,多少幸福的家庭被毁灭……。汶川、海地、玉树地震证明地震进入高发期。人类迫切
希望能够预测地震。实际上,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曾开创海城、松潘、青龙等地震预测预防奇
迹,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成为人类历史上首创。因此我们认为,预报天灾比赈灾更重要。
汶川大震后,胡锦涛主席提出: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条规定:"任何单
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
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为此,国际天灾研究会在汶川地震后两年多来组织召开了十多次地震预测研讨会,为中国地
震预测事业献计献策,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感谢。我会为更好搞好群测群防工作,近期将
现组织曾开创海城、松潘、青龙等奇迹的地震老专家及汶川、玉树地震预测民间人士联合举
办"首届民间群测群防地震培训班",促进在全国建立民间地震监测站,并向政府相关机构提供预
测信息。
首届民间群测群防地震培训班即日起开始报名,集中学习两天。本培训班不收取任何费用
,并为经济条件差者提供食宿等。为此,我 国际天灾研究会文件会呼吁,希望提高我国地震预
测水平的志士、企业、社会团体,慷慨解囊捐助群测群防地震预测事业,对捐助者我们将给予表
彰和奖励。为了管理和应用用捐助资金,做到地震捐款专款专用,我们成立了地震捐款款项管
理监督委员会。捐款用于在中国大陆建设具有特色预测地震功能的民间台网、地震专家研究经
费、地震预测技术地培训,办公通迅等。捐款和支出情况即时公布并供公众代表审查。
该管理监督委员会成员主要有:
陈一文
国际天灾研究会国际交流总顾问
汪成民 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有才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杨智敏 国际天灾研究会副会长、群防组专家
邹剑锋 国际天灾研究会法律顾问
朱高山 国际天灾研究会副秘书长
徐淑彬、农民 、孙传芳、随风、橙橙等国际天灾研究会理事、群防组专家
以及捐款2万元以上的单位、人员组成。特别说明:因本会为香港注册成立在大陆不便开户
故北京联络处以本会秘书长李伯淳个人开户接受本项专款捐助。
户主姓名:李伯淳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支付宝 帐号:6222
8000 1096 1012 239
报名及捐款咨询电话:(010)62266096
62260594 联系人:董军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索家坟30号楼1-701
邮编100082
http://www.ruyirensheng.com
E-mail:ryrs@sina.com
国际天灾研究会
2010年6月17日
首届民间群测群防地震培训班教学安排
一、宗旨:在中国防震减灾法范围内,发挥民间地震预测专家的作用,促进我国地震预测工作。
二、任务:为落实防震减灾法群测群防,培养一批具备中国特色的民间群测群防地震工作者及促进中
国民间设置地震预测监测台站,为政府相关机构提供有价值信息。
三、主办机构:国际天灾研究会北京联络处
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
四、教学安排:
1、培训指导专家:
民间地震知名专家:徐淑彬、农民、李传芳、随风、杨智敏、 橙橙等。
地震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汪成民、姜成田、王立华等。
2、时间:
暂定七月上旬,具体时间提前通知。
3、地点:北京市区。
4、教学内容:
介绍适合群测群防的中国特色的设备及经验和方法。
五、报名即日起,报名费和培训费全免。食宿费用自理(经济特别困难者将给予补贴)。
六、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索家坟30号楼1-701 邮编100082
联系人:董军 电话:(010) 62260594 62266096
国际天灾研究会北京联络处
北京如意人生文化交流中心
2010-6-18
民间群测群防地震捐款接收及管理办法
为严格规范"民间群测群防地震捐款资金"(以下简称捐款资金),社会捐款的接收及管理工作,
保证捐款接收及使用过程的公开透明,维护捐款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关注和
支持民间群测群防预测地震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相关政策,制定本
办法。
第一条、捐款的接收
1. 为方便捐款人,民间群测群防预测地震捐款款项管理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委托李
伯淳先生开设专用帐户,接收社会各界人士及机构对民间群测群防地震资金的捐赠。李伯淳先生并无
权擅自使用该资金。
2. 上述专用帐户所接收的捐款,由监督委员会监督使用。
3. 监督委员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妥善管理各界捐
赠的资金和物品,并定期向社会各界及捐助人汇报捐款的接收情况。
第二条、捐款的管理、监督
1. 捐款资金的管理、监督工作由监督委员会负责。
2. 监督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社会捐款,专款专用,并接受相关部门及捐助人的查询、审查。
3. 捐款资金的收支情况实行定期汇总,将在网上公布,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三条、捐款的使用
1. 捐款资金的使用原则: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同意按捐赠人的愿望,捐给指定人或指定的特别
范围;没有指定意愿的捐赠由监督委员会指定使用。
2. 捐款资金的使用范围:在中国大陆建设具有特色预测地震功能的民间台网、地震专家研究经费、
地震预测技术地培训,办公通讯。
3. 捐款资金只能专项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4. 监督委员会负责捐款资金的管理,每项支出必须经监督委员会全体讨论决定,经多数监督管理人
同意后方可使用,并负责监督资金使用的效果。
5. 捐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
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四条、监督委员会组成人员
陈一文 国际天灾研究会国际交流总顾问
汪成民 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有才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邹剑锋 国际天灾研究会法律顾问
朱高山 国际天灾研究会副秘书长
群防组专家 徐淑彬、农民、李传芳、随风、杨智敏、橙橙等
国际天灾研究会
2010-6-18
首届"人间佛教"实践与理论探索交流会在京举行本报讯 (记者 杨桦)
10日至11日,我国首届"人间佛教"实践与理论探索交流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聚集了国内外
100多位专家学者。专家们共同呼吁:佛教要更加人间化,才能使更多大众受益。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全山方丈南海戒忍大和尚以《"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初探》为题,
作了书面讲话。他认为,将"人间佛教"作为"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的一个重要课题来研讨,从佛
教义理中阐发出更多的时代精神食粮,有利于佛教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在会上,参会学者着重从"以文化人、以德感人、以信成人、以理导人、以行利人、以事助人、
以道济?quot;等方面具体阐述了"人间佛教"的可行性,并分别从大爱与慈悲、心理学与佛学、观音心理疗
法、宗教功能与宗教管理等方面,对"人间佛教"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作了有益探讨。
据介绍,"人间佛教"思想是佛陀应世的本怀,由我国太虚大师具体阐发,经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
赵朴初、印顺导师、惟贤长老等大德的大力弘扬,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
教事业的发展方向。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将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中国贯彻施行防震减灾法
群测群防开展减灾研究
2009年05月10日 0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9日电
由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
主办的使汶川悲剧不重演防震减灾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从事重大天灾研究的专家
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总结预测地震等天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
建议。
专家们指出,汶川地震的沉痛灾难使我们认识到,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预报水平是重要环节。
新修订施行的《防震减灾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国
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这将十分有
利于调动社会各界民众开展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依法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建国讲话的题目是《群测群防是具有中
国特色的防震减灾途径》。他强调,建立专群结合、高效的群测群防体系,对地震天灾的防御
具有重大意义,人人都应成为减灾防灾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
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在研讨会上做了如何提高中国地震预报能力的报告
。他说,多年来中国学者从传统的整体思维入手,综合研究多种震兆信息的相互关系,自主创
新、独辟蹊径,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预报方法,将大地震预测提高到新水平。所以,中国对大地
震预报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他建议,建立谐波共振波观测台网、热红外观测台网和地壳放气观
同时,国际天灾研究会的北京联络处已经设立,该研究会会长李伯淳先生说,我们要以“专群
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多路探索”为指导,采取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民间
与官方等多种预测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学术研究活动。
据悉,在汪成民教授的联系推动下,一台可在恶劣自然环境下进行灾害救援的“大力神
”——水陆两用全天候爬行器,已从俄罗斯成功引进,交付有关部门,将在中国救灾中使用。
(责任编辑:孙丹)
专家学者在北京研讨如何使汶川地震悲剧不再重演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1-22 23:22:43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张衡学社、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等单
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华文化与21世纪新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如何使汶川悲剧不再重演研讨会,
11月22日在北京开幕。
汶川地震之后,国家提出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等重大天灾预测研究是关系到中国和谐社
会、小康建设的重大课题。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四川、广西、湖南、浙江、山东、香港
和台湾等地的一百多名从事重大天灾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关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健全、中西天灾
预测思维方法、地震预测面临的困难、成功地震预测实例分析、汶川地震的思考及改革开放三十
年中华文化的发展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专家们指出,汶川震,国之殇,多难兴邦。大家一起思考温家宝总理所讲的“多难兴邦”内
涵和重要意义,从多学科、多视角探讨综合研究总结预测地震等天灾的经验教训,强调要建立中
国专群结合高效的灾害防御体系,让汶川悲剧不再发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研究员在研讨会上作了“对5月12日汶
川巨震预测过程的简略回顾”的报告。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研究员说,中国不
少地震学者从传统的整体思维入手,跨学科综合研究各大异常间的相互关系,独辟蹊径,摸索出
不少非常规、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地震预测取得了长足进步。他还列举了在“863课
题”研究中,将一些预报效果较好的预报技术与方法集中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比常规
方法与技术高达一倍以上的成功率。
中华文化与重大天灾研究课题组组长李伯淳呼吁,重新认识古代地震研究成果,浑天仪是观
测星球运行的,是观星象测地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变化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他希望专
家学者和各界朋友,为避免天灾多一份责任,做得好一点、做得多一点,为有效预防地震、非典
、冰灾等灾害贡献力量。
专家研讨重大天灾预防课题
记者 陈旭 发布时间: 2008-06-15 07:3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讯 “重大天灾预防研究思维方法与实践高峰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
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张衡学社、北京大学等单位的40多名多学科专家,特别是在我国重大
天灾预防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汪成民、傅景华、耿庆国、徐道一、任振球、高建国、李伯淳等
。研讨会上,专家们就重大天 灾预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呼吁要尽早攻克地震预报难题。据了
解,此次研讨会后还将组织多次大规模的多学科专家综合研究重大天灾中预防减灾等难题。